巷道深处,掘锚机的轰鸣声与胶带机的运转声汇成工业交响。郭增涛沾满煤灰的手掌抚过截割臂油管,突然停在第三组液压接头处,“小高,听这油流声是不是比平常细弱?”徒弟高欣瑜立即附身贴耳,眼睛一亮,“找到了,单向阀芯卡滞!”这是赵石畔矿业掘进一队“青蓝工程”实施以来,这对师徒联手攻克的第17个设备疑难杂症。
47岁的老郭是队上的“电气医生”,布满老茧的双手能感知0.3mm的油膜变化,15年的井下岁月锻造出“听觉诊断”绝技,仅凭设备运转声响就能定位70%以上的故障。而21岁的小高作为实习返岗的大学生职工,因揣着机械图纸下井,曾被老工人们戏称为“图纸工程师”。“青蓝工程”的实施,促成了这对“实践”+“理论”的师徒组合。
在签订师带徒协议书那天,老郭拿出一份纸页泛黄的宝典,密密麻麻记录着70余种典型故障案例,是他从业多年以来总结的“掘锚机诊疗手记”,郑重地交到了小高的手中。“设备会说话,关键要听得懂。”老郭的教诲让小高把书本上的机械原理与井下实际工况结合,建立了新的认知体系,生动的践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。
我们此次师带徒活动不仅采用双选结对,还提前进行了技能摸底和性格匹配,为每一对师徒量身定制成长计划,明确师徒双方的责任及帮带要求,同时加大激励考核力度,徒弟出师、奖励师父。按目前新职工成长进度,预估新人独立上岗周期可以缩短30%。”掘进一队队长李苏珍看着电脑上的动态培养图谱,笑容里满是欣慰。
掘进一队每月举行的“盲盒故障”考核,是最紧张激动的时刻。徒弟们需要在半小时内完成故障的排查处理,各位师父要根据徒弟的赛场表现制定日常“补短计划”。随着哨响,老郭目光如炬地跟随着徒弟的每个操作细节。他注意到小高正俯身贴近齿轮箱,指尖悬停在渗油管路前3毫米处,正是他特训的“望闻问切”诊断法:观油渍走向如号脉,闻轴承异响似听诊。当“排障完成”报告声响彻整个考场时,计时的数字刚刚停在20分钟。
整体表现还不错,如果在更换管路时注意排列走向,兼顾质量标准化就更好了。”老郭一边帮着小高收拾着工具,一边向徒弟提出更高的要求。
当主扇的风吹过巷道,小高挥舞着大锤敲击着老郭手中的铁锥,迅速地更换掘锚机滚筒齿座,两代技术人在金属撞击声中,悄然完成技艺传承。他们身后,掘进设备微微发亮的显示屏,映照着煤矿人生生不息的时代注脚。
纪检监察举报电话
0912-7881286
总经理信箱:zspkyyjx@qq.com
安全监督信箱:zspkyaqhbb@163.com